智慧林宗教百貨www.sherabling.tw
當前位置: 智慧林

商品分類

相關連接

瀏覽歷史

[RELI-E00082] 銅佛像-【L1311】文殊菩薩/可裝藏

收藏該商品
市場價格: $2,875
促銷價格:$2,300
貨    號:RELI-E00082
生 產 地:NA
標    簽:RELI   
評    價:已有(0 條評價)
銷售情況:  售出 0 件

購買:

  • 件(庫存 0 件)

文殊菩薩/可裝藏

高:21cm

文殊菩薩,全稱文殊師利,有時又作曼殊室利。意為妙德、吉祥。據說他出生時家中出現許多吉瑞祥兆,因此而得名。

據《文殊室利般涅盤經》記載,文殊生於古
印度舍衛國的一個婆羅門家庭。後隨釋迦佛出家。釋迦滅度後,他來到雲山,為五百仙人解釋十二部經。最後又回到出生地,在尼拘陀樹下結跏跌坐,入於涅盤。又據《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》講,釋迦牟尼佛曾告訴金剛密跡主菩薩,在贍部洲(佛教稱我們現在所住的世界)東北方有一個叫“大振那”的國家,國中有一座大山,山有五峰,稱為五頂山。釋迦佛去世以後,文殊菩薩將以童子形遊行于此,在山中居住,為眾生宣說佛法。中國佛教認為山西省五臺山就是佛經中所說的“大振那”國的五頂山,因此以五臺山為文殊菩薩說法道場而成了佛教的聖地。在大乘佛教中,文殊菩薩有很高的地位。他是眾菩薩之首,被認為是如來"法王"之子,因此常稱他為“法王子”。他是智慧的化身,經常協同釋迦宣講佛法。在《維摩詰經》中,他又代表釋迦佛,率領弟子們前去探望病中的維摩詰,並與維摩詰反復討論大乘佛教教義,宣說大乘佛法玄理。在佛教圖像中,他常常與普賢菩薩一起,作為釋迦佛的脅侍菩薩,隨侍於釋迦身邊。單尊的文殊菩薩像在五臺山各寺廟中則供奉較多。文殊的形象,有種種差別。按其頂髻的形狀,可分為一髻文殊,五髻文殊,八髻文殊等。密宗則依據貞言陀羅尼(咒)的字數,分為一字文殊、五字文殊、六字文殊、八字文殊等。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為本體,最為常見。一般的文殊菩薩像多為頭戴五髻寶冠的童子形。五髻表示內證五智(法界體性智、大圓鏡智、平等性智、妙觀察智、成所作智)。童子形則喻天真純潔。左手執青蓮花,花上放般若經梵篋,表示般若之智一塵不染。右手執寶劍,以金剛寶劍能斬群魔,比喻大智慧好像一把鋒利的寶劍,能斷一切無明煩惱。身坐白蓮台,表示清淨。但大部分文殊菩薩像都是身騎獅子,以獅子勇猛,表示菩薩智慧威猛。另外還有一種依據《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》而作的騎金色孔雀的文殊像。

文殊的思想

第一大乘經的發起和組織者:大乘經裡稱文殊為‘法王子’、‘導師’。這一尊稱在佛弟子中是少見的。漢地流傳的一些重要的大乘經,基本上都是文殊發起的。在《華嚴經》裡,文殊是青年的導師,他教育青年不要像舍利弗比丘等那樣,整天坐在大樹下面。要學習佛陀那樣至高無上,修集善根,見佛聞法,學六波羅密,在學習上要永不滿足。要不盡有為,不住無為,處生死海,去教化眾生,行菩薩道。他引導六千青年比丘,從事利他的普賢行,向印度的南部宣傳大乘佛教。在福城(孟加拉灣西岸)的大塔寺開講《普照德界經》。這裡的居民多數是龍族,文殊的傳教,使龍王、龍子、龍女,歸信了佛教。文殊行的歷史功績,開闢了大乘佛教的根據地。後來的龍樹在這裡讀了許多大乘佛經,經過整理,使之流傳於世。善財童子在大塔寺聽了文殊的說法,發菩提心,立志學習大乘佛教的普賢行。文殊指導他求見善知識,進行參學,是入普賢行的不二門,這就是著名善財童子五十三參。在《圓覺經》裡,文殊是發起人。他第一個發問,如來本起因行,為全經的開端。《維摩詰所說經》維摩詰生病,釋迦牟尼派一個大型的代表團前去慰問,派誰當團長?派舍利弗等十六弟子,個個都不敢承當,都說自己曾被維摩詰呵斥過,派彌勒等大菩薩,他們也是不能堪任,都說自己挨過維摩詰的批評,最後終於派出以文殊為首的八千菩薩,五百聲聞的龐大代表團,承佛委託,到毗耶離城,維摩詰宅舍,前來問候。一部《維摩詰經》,基本上是文殊和維摩詰之間的對話。《楞嚴經》以阿難遭到摩登伽女大幻術,攝人淫席,將毀戒體,佛派文殊前往救護,將阿難,摩登伽女二人帶回佛所,佛對阿難進行教育,是為本經發起的原由。《法華經》是釋迦牟尼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,入無量義處三昧,放眉間白毫相光,照遍東方百千萬億佛前,彌勒對此不甚理解,請示文殊,以何因緣佛出此瑞相?文殊答覆說:如我惟忖,今佛世尊,欲說大法,降大法雨,吹大法螺,擊大法鼓,演大法義。欲令眾生咸得聞知一切世間難信之法。故現斯瑞。文殊的話發起了釋迦演說斯經。

一行三昧:文殊是以修一行三昧著稱於世的。有一次他問佛:什麼叫一行三昧?佛答:法界一相,系緣法界,是名一行三昧。一行三昧的要點,是在觀察事物時,要從規律或法則的總體上著眼,不是就事論事的去分別它的差別相,如此才能居高臨下,高屋建瓴。如何修一行三昧?第一,要從善知識處,聽聞般若波羅密,對事物的總相有一個深入理解,這樣的人才能從事物的千差萬別中,發現出帶有規律性的東西。對待真理,還要做到,不退、不壞、不思議、無礙、無相。第二,要在一個安靜的地方,排除種種私心雜念,收攝心猿意馬,於一切事物,不產生混亂的思緒,不去追逐塵境。第三,在淨化思想的基礎上,系心一佛,專持名字,隨佛方所,端身正向,能於一佛,念念相續。即是念中,能見過去、未來、現在諸佛,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,亦如無量諸佛功德無二。這一不可思議佛法,等無分別,皆乘一如,成最正覺,悉具無量功德,無量辯才。如是入一行三昧,盡知恒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。又有一次,佛教文殊入不思議解脫三昧。文殊回答:‘我即不思議,雲何更入不思議也。’這裡的不思議,是教人們不要捨本逐末,在事物的差別相上打轉轉。唯有據事物的總相,才能明察一切差別相。

不二法門:文殊是大乘空義的奠基人,他的大乘空義特點,是不著空不執有的‘不二法門。’‘不二’與‘無二’離空有二邊的含義相同。文殊的這一思想,集中反映在《維摩經》《思益梵天所問經》裡,《維摩經入不二法門品》維摩詰問法自在等三十二位菩薩,如何入不二法門,法自在等菩薩皆以二說明不二。最後維摩詰問文殊,文殊答說:‘如我意者,於一切法,無言無說,無示無識,離諸問答,是為入不二法門。’文殊答完,反問維摩詰什麼是菩薩入不二法門?此時維摩詰默然無言。文殊歎曰:‘奇哉奇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,是真入不二法門!’引文俱見《維摩詰所問經》卷中。《思益梵天所問經·菩薩無二品》文殊認為無二是指一切法性沒有二相,接著他給二與不二這兩個概念,下了嚴格的定義,什麼叫二?凡夫貪著我故,分別二耳。什麼叫不二?雖種種分別為二,然實際無有二相。這裡文殊清楚地指出二是分別的核心,是指著我。無我即無分別,不二的境界則坦露現前。從此出發文殊答覆梵天一些重要問題。什麼是修道?答不分別是法是非法,離於二相,名為修道。什麼叫道?是一切法不可得,名為道。道不能令人離生死至涅盤,不離不至,名為聖道。什麼叫解脫?答言不壞縛著。什麼叫得度?答不住生死,不住涅盤。什麼叫漏盡?答言:若有所盡,不名漏盡,知諸漏空相,名為漏盡。什麼叫涅盤?涅盤無來處,無去處,不可得至。實際上文殊的不二法門,是離二邊的即有而無,即無而有,亦有亦無的中道觀。如善現問出世間法,文殊答曰:‘我覓世間相了不可得,子欲誰出?貪嗔癡,即平等法界,我於是中非已出離,非未出離。若出不出,則墮二見。文殊的離二邊中道思想,為後來的龍樹及中國佛教各宗所遵循的重要原則。
有關文殊的傳說:大乘佛經的人物有兩個特點,一、在時間上通三世,對一個人的研究,要從三世的角度上來考慮。二、在空間上遍十方,要將他方世界與娑婆世界結合起來探討。對文殊的研究,亦不能離開這一原則。關於文殊的傳說約有以下幾種:

《首楞嚴三昧經》佛告迦葉: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,於此南方,過十萬國土,有國名平,地平如掌。有佛名龍樹上如來,於彼國土,得無上覺,即今文殊也。這一傳說,可能與《華嚴經入法界品》文殊去南印度龍族地區開闢大乘佛教根據地有關。《處胎經》說:‘昔為能仁師,今為佛弟子,二尊不並化,故我為菩薩。’文殊自稱在過去世,他曾是釋迦的老師,因為一個世界裡,只能有一個法王,所以這位老師也只有權居他的弟子之下。

《央掘經》說:北方常喜國,現今有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佛,即是文殊。

《悲華經》說:‘阿彌陀佛為轉輪王時,第三王子,名曰王眾,于寶藏佛所發菩提心,願于來世,行菩薩道,無有期限,莊嚴佛刹,令三千大千世界,恒河沙等十方佛土,為一佛刹,大寶填廁,又無惡能,及諸女人,及其名字,亦無聲聞、辟支佛。一生菩薩,充滿其間。佛號為文殊師利。于未來世,南方世界,名曰清淨無垢寶藏,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號普現如來。值得注意的是文殊佛土,是一個統一的大佛國。到那時將消除一切佛國之間的差別。由菩薩上首的文殊,彼時將為諸佛之上首了。

《華嚴經》說:東方世界十佛刹,微塵數世界,有菩薩名金色,其佛名不動智,文殊大士,將十萬菩薩,從彼而來。

《文殊般若泥洹經》說:文殊住三昧力,能於十方世界,化現諸形,教化眾生,偈雲:‘文殊大菩薩,不舍大悲法,變身為異道,或冠或露體,或處小兒叢,遊戲於聚落。或作貧窮人,衰容為老病,及現饑寒苦,四方而求乞。令人發一施,與滿一切願。令發信心已,為說波羅密。’

《寶藏陀羅尼經》佛告金剛密跡主言:‘我滅度後,于南贍部洲東北方,有國名文震旦,其中有山名曰五頂,文殊童子,遊行居住,為諸眾生,於中說法。’此五頂山,即我國山西五台縣的五臺山。當漢明帝時佛法初來,攝摩騰、竺法蘭、以天眼通,看文殊菩薩住于此山,奏帝建寺於靈鷲峰,即今大顯通寺。自此以後,五臺山即為文殊道場。又《華嚴經》說:東北方有處清涼山:‘往昔以來,諸菩薩眾,于中止住。現有菩薩,名文殊師利,與其眷屬,諸菩薩眾,一萬人俱,常在其中,而演說法。

文殊師利:新稱曼殊室利。新舊有六譯:一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涅盤經》譯作“妙德”;二、《無行經》譯作“妙首”;三、 《觀察三昧經》、《大淨法門經》譯作“普首”;四、《阿目經》、《普超經》譯作“濡首”;五、《無量門微密經》、《金剛瓔珞經》譯作“敬首”;六、《大日經》新譯作“妙吉祥”。文殊或曼殊譯作妙、敬、普;師利或室利譯作頭、德、吉祥。此菩薩與普賢菩薩為一對,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。文殊為七佛之師,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:過去稱“龍種上如來”,現在稱“歡喜藏摩尼寶積佛”,未來稱“普見佛”。一切菩薩皆號為法王子,而獨稱文殊者,以文殊德高於一切菩薩,為一切菩薩之首也。

 

| 首頁 | 關於我們 | 幫助中心 | 聯系我們 | 隱私保護 |

Copyright 2010-2016,  copyright  ★Email:manikhorlo@gmail.com      ★LINE ID:mayatw